藥品零售艱難運行,降價藥店執起雙刃劍!
看一看全國藥品零售行業最近幾年的統計數據,我們會發現,全國有近1/3的藥店虧損,另外有1/3的藥
店處于虧損的邊緣,其他的利潤率也并不高。2006年中國醫藥零售行業百強榜中,惹人注目的老百姓、
華氏、江西開心人等,利潤率都只有2%左右。
藥品零售行業為什么活得么艱難?
一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藥店都在進行慘不忍睹的自殘——降價。根據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·
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,低成本、聚焦、差異化是三大競爭戰略手段,相比較而言,低成本無疑是一個使
用起來特別方便、產生效果較快的一個?墒,很多藥店都不明白這樣一個前提:低成本競爭需要具備
采購成本低、運營費用少、管理效率高這些競爭優勢。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而盲目降價,那就如同搬起
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為什么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
既然降價有這么大的危害,那為什么還有很多藥品零售企業鋌而走險呢?
首先,零售藥店受競爭所逼。中國現在有零售藥店20多萬家。在上海、北京、廣州等大城市,藥店
是鱗次櫛比、比鄰而建。隨著中國醫藥商業行業對外資的開放,美信等一批外資藥品零售巨鱷積極挺進
,使得本來就異常激烈的中國藥品零售競爭形式更加嚴峻。面對外資和內資的雙重壓力,大部分藥店別
無他法,只能選擇低價這一常規武器進行自衛。
其次,零售藥店受消費者所逼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藥品消費額節節攀升。但是消費者對藥
品和其他健康品的認識也與日俱增,不像以前那樣可以隨便被廠家和藥店所“魚肉”。成熟的消費者通
過貨比三家來選擇性價比最高的藥品。由于藥店們沒法提升藥品的性能,就只能降價了。
最后,零售藥店受政策所逼。1997年以來,我國已經進行了24次全國范圍內的強制性降價,有幾千
個藥品的價格被大幅削減,降價總額達到幾百億元之多。另外,隨著醫改的推進,面對社區衛生服務中
心的藥價改革,零售藥店以前的低價優勢現在也蕩然無存,只能通過降價來挽留那些剛習慣于在藥店購
藥的消費者。
中國有句俗話:有頭發誰想做禿子。引用到藥品零售行業來就是:能不降價誰愿意降價。然而對于
很多藥店來說,降價一方面是外部環境所逼,另一方面也是主觀要求。因為在他們看來,降價雖然有不
利因素,但是也有很多有利的方面。除了基本的提高客流量、提升藥店品牌之外,雖然降價導致藥店毛
利率下降,但是業務額的提高能使利潤絕對值提升。如果幸運的話,規模效應大于毛利下降效應。
通過以上兩方面的分析可以發現,降價是一把雙刃劍,既有有利的一面,也有不利的一面。但由于
在中國大地上,有太多的藥店在使用降價手段,好像競爭過程中唯有降價能戰勝對手、能使自己立于不
敗之地。降價這個獨一無二的法寶被使用得越來越鈍,越來越沒有邊際效應。無數藥店形成的羊群效應
使得整個行業無利可圖,使得這個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受到制約。